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6月26日在中国国家版本馆揭晓。“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业务指导,光明日报社、光明网联合主办,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现在已经成为非遗领域颇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活动现场还进行了蒙古族经典长调与马头琴融合表演、京剧《白蛇传·游湖》等非遗展演。
光明日报、光明网联合组织的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经过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及专家评审团评议及审核,产生了30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候选人。
推选对象包括但不限于: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负责人、管理者、非遗艺术家、非遗研究者、非遗传播者。其中进入100人名单、30人名单及10人名单的45岁以下青年传承群体不低于总人数的10%。
1、传承人:近年来,尤其是本年度在非遗领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保护、继承、弘扬、振兴、有效保护非遗、确保非遗生命力的代表性传承人,也可是相关非遗群体和单位。
2、策展人、企业家、艺术家:努力实现民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增强传承、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使非遗与当代文化相融相通的策展人、企业家、艺术家。
3、管理者: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科学认识和把握非遗的特性及传承演变规律,研究和出台政策,提高非遗传承和实践能力,在非遗保护发展工作取得瞩目成就的管理者。
4、研究者、媒体人、传播者、教育者:在非遗研究、保护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研究者;大力传播非遗相关法律和法规,传播非遗保护理念、扩大非遗工作影响力,尤其是利用新媒体方式传播非遗的媒体人;加强非遗国际交流和推广的传播者;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促进非遗普及的教育者。
十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应充分反映非遗人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代表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发展成绩的标志性人物或群体,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和社会关注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在民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
标志性——本年度在非遗保护领域有引领作用的标志性人物,产生广泛的影响和社会关注度。
导向性——富有文化使命和责任感,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创新性——大胆探索,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努力实现民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示范性——因地因事制宜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将个性与共性有机结合,对全国非遗保护拥有非常良好示范效应。
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分初选、复选、终选三个阶段。组委会收到各方推荐人选后,将进行合规性审查,根据被推荐人情况和专家意见,初选出100位候选人;初选名单确定后,将由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及专家评审团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进行复选,从100位候选人中选出30位入围人选;最后根据网络投票和专家评议,从30位入围人选中推选出10位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初选环节,公众可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旅厅(局)、各社会组织及单位、光明日报社各地记者站、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专家、专家评审团评委、微博、抖音等途径向活动组委会推荐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建议人选;也能够最终靠发送邮件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推荐或自荐。
邮件标题:公司名称+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相关推荐资料如照片、视频等可一并发送至此邮箱,如候选人为非遗传承人,请同时附上传承人级别证书照片)
2、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委员或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专家评审团评委均可作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被推选者。
3、如“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初选入围者中有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委员或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专家评审团评委,则该评委不再继续作为本届活动评委继续参与活动。
A、以多种方式,发动各非遗保护单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广泛参加。
D、“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及专家评审团评委推荐,通过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报名参选,每位评委推荐5名候选人。
F、组委会收集各方推荐名单,进行合规性审查,根据候选人情况,初选出100名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入围者,并将入围名单反馈至各省(市、区)文旅厅(局),审核参选资格,确认无误后公布。
A、根据初选结果,按照非遗10大类别,由“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及专家评审团进行评审投票,按得票多少排序,从100名初选出30人。
B、将初选的30人入围名单再次反馈至各省(市、区)文旅厅(局),审核参选资格。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2023~2025年总台春晚总导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诊疗法(宋氏中医外科疗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